Recent articles

失速

今年的疫情引发的很多事儿,很有参考价值,敏感的话题可以不谈。商业上,很多行业可以说没就没,服务行业的人员素质和质量日渐低下。可是人们不还是依旧好好活着,甚至少了些虚头巴脑的东西,活的更好了。全球包括中国的各线城市,户外活动开始走向热门,脱虚向实,幸甚至哉! 生活返璞归真,不可否认,消费下滑了。如果能应对不确定性引发的焦虑,似乎纯粹的「生活」质量反而变高了?这些个奇怪的现象,着实让人愈发质疑「商业的价值」。 失速 高速发展的群体意识下,空气中都弥漫着速度和热度,猪也能飞。这件事儿,说来有那么一点点像路径规划。有时候导航去一个地方,走高速路会绕一大圈,可能远个十公里的距离,但总时长可能比走普通公路要快。可是,如果高速限速了呢?塞车了呢?路要怎么选,就要谨慎了。这里头不那么相似的一点,是高速路设计出来就是为了便利生活的,而浮躁的社会到底便宜了谁,很难说清楚。 自从互联网兴起以来,3 年独角兽,5 年 IPO 比比皆是。Financing,是兴奋剂,是高速路。但是剂量和成瘾性,终归会成为一个群体问题,市场经济的规则是优胜劣汰;野蛮生长,伴随自然淘汰,从结果看,谷歌,亚马逊,苹果,微软,百度,阿里,腾讯,京东,字节这些改变时代的巨头还是屹立在风口浪尖。这条高速路也给了很多人机会和加速。但是注意,这里存在的问题,是巨量的资源浪费,以及社会价值观方向的引导。以及,可能出现的高速路的交通阻塞。 基本,伴随疫情而来的,是政策面对「高速」的限速,以及国内移动互联网逐步跨入换机时代,流量见顶带来的「堵车焦虑」。 那么,当前「做难而正确的事情」又来到了台前。问题来了,价值观左右摇摆之下,这个方向到底是不是「对」的?如果把听众换成社会「大多数」生活在不同时代的「普通人」来说,是不是「对」的?我觉得这个问题,可能是个永恒的问号。 但是,转念一想,「正确」又是被谁定义的?我们在向「谁」描述「正确」呢?消费者?股东?团队?自己?如果不用财务数据报表去体现可衡量的「价值」,我们又可以用什么去衡量「正确」呢? 方向 To be finished in this week.

我的 2022,关于「科学」与「人文」

真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2022 的一季度已经结束了,甚至是时候写一些总结了。想想当时写下这两个关键词的时候,脑海里的事物和 3 个月过去后的今天,是否不一样。 当然,要谈「科学」和「人文」,得先搞清楚命题。 2022 年初 年初写下这俩词的时候,是受到 Apple Inc. 苹果公司的启发。Steve Jobs 提到过的关键词是 「Taste」,「Liberal Arts」,这是他的理解范畴内微软和苹果最大的区别,这是个很「人文」的关键词。当然,苹果也是被普遍认知为一个科技公司的,一个由人文驱动的科技公司。这实际上不影响苹果和微软两家公司的「市值」,大家都挺高的。 但是「科学」和「人文」的结合度,一直在深刻的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年初的思考,更多的是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只有在这两个词上面达到了一个良性的平衡,才能发展壮大,基业长青。然而,这个平衡是动态的,不能被描述的。虽然不可知,但是他是需要被作为明确的课题去探索和定义的。所以,我更多想要的是探索我们自己,业务发展上,经营管理上在这两者之间的结合与取舍。 2022 年 Q2 现在,更多的思考反而回到了根源上。一个族群对于「生存」和「发展」的选择,偏战略方向;一个公司对于「文化」和「制度」的选择,偏战术方向;用人单位对于「态度」和「能力」的选择,偏执行方法论。映射下去,有许多话题,择人用人的,时间投入的,优先级判断,业务选择的,应用面不想赘述了。 想探讨的是第一个,哲学层面的话题,所谓的群体哲学统一。从终极目标出发的定义里,「科学」到底是过程还是结果。 再往上抽象一层,我们不妨先聊聊「生存」和「发展」。生存和发展是相互促进的:不能生存,没有发展;没有发展,无法生存。那是否能回答,在这个循环里,我们的终极目标到底是生存还是发展? 从几千年的演进结果来看,我的猜想是历史算是坐实了「生存,生存的动力带动了发展」。不然为什么会有热核危机,会有生化武器,会先有了群落部族,然后有了军队,会有军备竞赛极大的推动了人类的科技发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两千年前就有了这样的论述。 人类的行为,毕竟是群体行为,不是个体行为。人类的反思,也只能是群体反思,个体只能是推进器,没有助力和能源供给,啥用也没有。群体反思只有在群体的意识形态危机下才会爆发。 话说回来,接受了前边的猜想,那么我们就要接受其衍生推论「物竞天择」。在「有限资源」下生存和发展,就一定会有关于资源占有和利用的「竞争」。而且「竞争」决定生存,因此「竞争」带动发展,竞争无处不在,个体与个体,族群与族群,物种与物种,人与自然。所以究其根本来看「竞争」压根是不会也不能被消灭的。 反证一下,消灭了竞争,就消灭了生存作为终极目标的这个假设,因为他作为终极目标完全没有了意义,与此同时发展也丧失了意义,整个社会都会成为伪命题。回归到社会上,你就知道,要实现社会主义,要平等不要竞争,要有序不要熵增和耗损,不敢说远,近几个以百年为计量单位的世代,是不要想了。因为这是一整场意识形态的重构,从 「Own something 的私有化导向」,向「Contribute something 的公有化导向」的重组。把底层逻辑「生存驱动」重构为「发展驱动」,把「有限资源」定义为「无限资源」。这是要重组人类社会几千,几万年的认知,甚至整个世界存在的根基。 转译到今天的话题上,可以描述为「科学」从来不是结果,是为「生存」而存在的「发展过程」,而将「更高级的生存」作为种群长期向往的「人文」结果去被追求的这个过程,从来就是矛盾和背离的。我们的「人文」从来就是「生存优先」,更高级的「生存」是矛盾的。生存的本质是 「Own」,而不是「Contribute」,是通过发展建立竞争,而持续拓宽资源边界的安全距离,这是写在种群基因里的东西。其实,可以产生推论是全面公有制的经济,一定会发展不过私有制经济。弱化了竞争属性的种群,发展必然会落后。 我的核心观点是,这不是意识形态,而是种群基因。我们要用多少法律,去维护「正义」,就意味着,人类这个种群有多少的所谓劣根性。现实的来说,当年的苏联,东德,你可以说是与其他群体差异的生活待遇问题,那么现在的北欧,实现了高社会福利保障,低差异高平等,问题来了,他又贡献了多少「基础科学」的研究成果呢?甚至出生率在下降,老龄化程度升高,种群「发展」在减缓,更多是依靠制度优势,导入和应用「竞争地区」带来的外部资源来实现发展。这些事情,需要我们先意识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真的不是意识形态的问题,是种群属性。 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对私有资源再分配,又通常由战争实现。因此是资源在「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而导致战争。从军事冲突,贸易战,到金融战,人类只是发明了更多的战争方式而已。战争的存在和其本质是没有发生改变的。 这个推论,决定了「意识形态」,「人文进程」,只能作为一个「傀儡目标」,而其本质是「手段」,作为「工具」去推动一个种群追寻「发展」。「人文」从来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最终结果,如果以此为「实质性」最终目标,那么「灭亡」就是下一步。 但是在过程中,需要充分的发挥「人文」的作用,推动「科学」发展。「发展」这个过程,反而才是种群的「历史宿命」,宿命的意义和目标不一样,他是客观的表现。绕完一圈重新说回种群的最终目标,由「生存」而起的「发展」的目的地,似乎只能是「不可知」,就像每个人的人生目的地「死亡」是「不可知」一样。 所有人可以选择的是对待「不可知」的看法和方式,但是「不可知的终局」是这个世界的实质。 结论 只有在核心文化圈,完成了上述意识形态的统一。以最终会处于「不可知,不可达」态的「人文,文化」,或「更好的生存」作为长远的意义目标去追寻,而以「生存」,「竞争」,「发展」作为实体目标,才是持续符合「社会规则」的 Playbook。

商业,命运与社会责任

「数字」的压力来了,今年的,明年的。团队里也有了很多声音,自己也浮躁了起来。不得不好好静下来,捋捋清楚,去芜存菁。 商业和商业化 商业化的问题,永远是关于营收和利润,关于商业模式和人效,关于市场容量和市值。商业化的世界里都是数字。而商业的本质是要创造价值。数字最初只是价值的体现,是一个表征而已,可是似乎越来越少人能意识得到这一点。 数字代表了“利弊”,而价值代表的是“因果”。这是两套截然不同却一直交错的话语体系,如何能做到在两套话语体系里自如的切换,应该就代表了一家公司的硬实力。 命运和角色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和自己能走出来的路。盲目的去追求像某些他人一样,或者追求利益最大化,其实本质上,会越做越错。上周看了王阳明的纪录片,里面一句话很触动我。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龙场悟道 一般,人被触动,都是和自己的思考过程中所产生的“不确信”和“小确幸”相关的。其实我个人去理解“心即理”的诠释就是: “你应该相信你会做好自己,并去努力追求做好自己,学的是高纬度的判断标准“良知”,而不是去学其他人做好自己的方式。” 认知到自己是“被命运眷顾的”这一客观现实,似乎很多人都做不到。反而更多只会抱怨命运的不公,带来的也只会有对自己的伤害和被他人利用的弱点。“致良知”的起点应当是感恩和包容。 人生是必定是要追寻因果的。不寻因果,学不会感恩;学不会感恩,做不到包容。可是,只有先能做到包容,才能进一步做到兴仁义之师,行杀人放火之事,杀伐决断而不忘初心,自洽的走向自己。 社会责任 这周的三个小故事。 一 周三去了某创新企业的工厂,当然在郊区了。最精密的部件PCB 贴片的产线已经被日本和德国的自动化设备替换了,出来之后,通电检测和高速摄像头计算视觉做质量筛查,一条产线只需要 6 个人,产量 10,000/D。 而组装产线上有形形色色的工人,染着一头黄毛的小镇青年,面色蜡黄的上了年纪的阿姨,带着个眼镜四处张望的小妹。不变的是,他们都对着自动流转的履带和自己的 KPI 表,面无表情的拧着螺丝。拧螺丝的一条组装线有 17 个工人,产量 3,000/D,良品率还比自动化产线低,需要差不多 4 条组装线的产能匹配 1 条贴片线的产能。 这家工厂有 1,500 个工人,高峰期可以到 1,800 人,大厂会更多,上万吧。这样的中国的工人,已经比农民多了吧。 先进制造,其实会让更多这样的工人失业。因为对于企业来说,人,是最容易出错的部分,跟我们推行数字化其实是一个逻辑。可是这个世界的效率又必须要提升,持续的提升。利益越大的行业,用工人数越多,而竞争,或者我们用流行词说“内卷”必定导致成本的控制越发严格,用工成本的上涨必定导致行业变革。淘汰人,换自动化。 互联网行业走入了衰退期,可是谁又曾想,当时选择入行的人那么多,到底又是谁在推动呢。我说这个话,又有什么底气在哪。我一个学国防科工业的,都跑互联网这个圈子里来了。市场竞争,弱肉强食,丛林法则,又有什么可以责怪的呢。可是我们又能做什么呢? 二 拖了很久没去补胎,胎压以前一天掉 0.1 Bar,一周充一次气能活;现在一天掉 0.3 Bar,实在不行了。于是跑去边上的修车店去补胎。修车店在云城边上没参与旧改的小区旁边。老板在小区外的商铺街上有个 150 平米的小铺子,门头 7 米宽,铺面已经很破烂了,黑糊糊的机油到处都是,也没什么豪车过来修,这也决定了,修一辆车也赚不了多少钱。 老板很热心,帮我补完胎之后,泡了个茶,跟我聊聊天。他 2011 年来的西丽,已经十年了,这十年,西丽变了,房租一直涨,现在也就够给房东打工了。他老婆围着围裙,就在修车铺的最里边有个小厨房,在做着饭,俩小男孩在边上隔出来的小房间玩着电脑,小的那个还在上幼儿园,大的应该念初中了。 老板说自己认识几个给华为代工的工厂老板,应该不是多大的工厂,他眉飞色舞的跟我说着听来的一些事儿,华为的品质标准高,所以卖的贵,虽然做得工厂老板挺难受的,但是华为是个好公司。就指望小孩儿多读点书,希望他以后能去华为。 我想了想,除了他刚好在西丽,距离我 1 公里不到的地方,其他的情况跟我老家的亲戚朋友们,可能也是一样的。但是面对深圳的房价房租的上涨,以前的郊区现在变成了“留仙洞总部基地”,那么多的他们,又能怎么办呢?改变自己的命运,开个豪车修理行么?学不会的,也终究没能学会。 三 中午回家,在云城社区 -2 停车场的电梯间有个工具房,不大,紧凑的几平米吧。我在电梯间等电梯的时候,一个很可爱的小女孩,大约也就 4 岁半,打开工具房的门,探了个头出来问我,“叔叔能借你电话打给我姥姥么,我知道她电话号码。她在这上班的,刚刚出去了,说一会儿会回来,但是我想上厕所了。” 我想着这应该是保洁人员的外孙女了,给她拨了号,姥姥操着粗犷的声音,带着一点点焦急的说着,工作还没搞完呢。最后让小女孩自己坐电梯到一楼门口等着,我估摸着,她应该是还在外面搞园区的清洁,那我不如就顺手把小女孩带上一楼吧。 等电梯时候,小女孩问我,“叔叔,你知不知道还有几分钟到下午啊?” 我就问小女孩,这要看你说的下午是几点呀,你下午要干什么呀。她说,“爸爸妈妈今天在上班,他们下午会来接我,我想等他们过来接我。”我当时想了下,现在 12 点半,勉强两点算下午吧。我就告诉她,应该还有 1 个多小时了。其实我也大概知道,她爸爸妈妈估摸着是要到 5 点之后才来接她的吧。 她瞪着俩大眼睛看着我,问我是不是也在这上班,我笑着说,今天周末啊,叔叔住在这里,我带你上去一楼吧。进了电梯,小女孩看着我按了 1 楼,然后看到上面有 40 的数字,吃惊的说,“哇,这里有 40 层啊”。我一时间竟不知道应该说什么了。 后记 身边有多少似乎被忽视的人,也都是有着家庭子女的,每个家庭都那么鲜活而真实,可我们似乎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太久了。 深圳,还有多少不知道自己命运到底在去向何方的人,多少改变不了这一切的人,多少只能指望下一代的人,多少活在这个世界底层只想过完一生的人。都是命运使然,似乎每个人也都有着既定的角色要去扮演。 作为一家公司,一个企业。商业化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活下来,但是初心不改的意思,得是我们不能不知道我们活下来是为了干嘛的。我们是要通过资源的聚集,去解决创新企业走出去的问题的。一天天想的不是怎么能更对的一块把事做得更好,而是自己要活的好,要从别人身上把钱赚了。如果做成了一个这样的组织,我们是不是自己都想唾弃? 如果创业,真的「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自嗨的活着,商业化赚更多的钱;而罔顾消费者,罔顾市场需求,罔顾这个行业的价值链,罔顾我们背后背靠着的中国制造。如果我们不跟他们站在一块去面对今天行业存在的竞争压力,去冲击正蓬勃发展的市场机会,我们的基本盘就崩塌了,赌上了命运,买回来这个明天,要他又何用呢?为了实现自个儿的财务自由,不如干脆找个给得起钱有资源的大厂做着,攒点钱自己好好折腾,炒股炒币去。 我想我们现在能做的,也只能是感恩这个时代,然后一直坚持的做一个创造价值的集体,做一个利他的组织。争取早日能够靠我们自己,去让更多值得的中小创新型企业,活得更好。

Happy birthday. Fastlane.

As all of you may know, Fastlane turned 3 yesterday. 3 years of hard work which saw us grow from a small coworking room to a more spacious office, from 3 to more than 60 full time staff. When we look over the work we’ve all achieved so far, we feel lucky. Lucky to have a striving business, so many opportunities in hands in a booming industry as well as growing trust with respectable industry players. This is only the beginning of the journey and we all know the roads will get tougher and more challenging as far as we go. We realize there are a few things we still need to improve such as communication, cultural understanding, respect and teamwork. We want 2021 to be a great year in the history of Fastlane: keep growing, raise investment, develop best-in-class work and expand internationally. To make it happen, we have to change now. Growth and change are neither easy nor fast. Fastlane needs to break through and expand beyond its comfort zone. We count on every one of you, our partners, to succeed in the coming battle. It will take sweat and tears, but a better tomorrow is around the corner. Let's make 2021 our year. --- 时不我待,Fastlane 3 岁了。3 年的共同努力帮助咱们从几个共享办公室的工位,到逐步拥有了半层楼的空间,从 3 个人逐步组建成 60 多人的大家庭。 回望迄今为止的成长轨迹,我们深感幸运。幸运的选择了一个蓬勃发展的行业,并在这个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行业中,依然凭借潜精研思的业务态度获得了诸多优秀的品牌和行业合作伙伴的认可。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大家都知道,往后的路必将更加艰难,更具挑战,当然也更令人感到兴奋。同时也是在激励我们不断提升自我,提升内部的沟通,文化理解,尊重和团队协作。 2021 年在 Fastlane 的成长之路上将注定会是伟大的一年:突破专业边界,引入战略资源,打造行业标杆,国际化的扩张。 要向着这一系列的目标前行,我们必须做出改变。 成长和改变,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Fastlane 要褪掉襁褓,不断突破,需要每个小伙伴都能披挂上阵,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挥洒了汗水,甚至泪水,才能享受水到渠成的喜悦。当然,我们始终坚信只要大家都往一个方向前行,Fastlane 必将无往不利。 让我们一起,把 2021 做成 Fastlane 的里程碑! Steven, Lucas and Emmanuel --- 最后,私心附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唐诗。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Lucas 的小宇宙

我其实是一个很喜欢写文档的人。所以,为了节省成本,先写一个我自己和 Fastlane 的介绍,也当一封家书。 目的,链接务虚和务实: 帮助建立对于我个人世界观的全方位认知; 帮助理解我作为这家公司的决策者做出的价值观和战略选择; 持续共同优化相互沟通和公司治理方式; 阐述 Fastlane 的 3 年规划和 2022 BP 以及经营目标; 存档备复盘; Lucas 我不是什么知名人士,但我认为思想无价,当然,更重要的还是让大家认识我。 我是一个非常强调从建立自我认知到自洽:也就是持续建立和重构内心秩序并迫使其平衡的人。这里面充满了矛盾和内耗,从现实角度理解,我可能是个有效输出时间比较低的人。 有效输出时间比 = 有效输出时间 / 总时间。 我想,不如先就着一些词汇解释,走一遍我的世界观。 1)哲学是统治学科 首先,我先强调「概念」不重要,因为很可能我的一些用词会不精确。但词,比如「哲学」能快速的帮助建立大概的画像,这人究竟在围绕什么东西自说自话。另,先说明,我自身不是一个成体系的研究过「哲学」的人。 把这句话放在第一段,因为接下来的阐述更多的是围绕这个话题的。为什么呢?因为我对世界的理解,或者说「格物致知」的方式,分三层: 现象 / 物理:表现结果,也是我常说的表征指标; 规律 / 数学:结果背后的运作机制,可以理解为表征指标的表达公式; 本质 / 哲学:运作机制形成的原因,随认知的加深会持续迭代和变化; 然后我发现,本质层虽然是混沌失序且似乎根本无法被直接描述的,并随着认知的迭代会持续演化。但是持续迭代之后,对上两层是真的可以实现降维打击或者换一个词,预测。那不可避免的,对于这一层进行描述和解读的学科会被我当成统治学科。 2)意义和结果 「向死而生」是我信奉的生活方式,“死” 的存在对于我来说,基本上为人生的「结果导向」论画上了句号,我会常在迷失和波动的时候提醒自己,不过分的关注短期得失,而关注「存在」的自洽。 但在我的字典里,紧跟着「向死而生」之后的是「抓住当下」,因为这是联系精神世界和物理世界的行动力来源。所以我表达的意义大于结果,本质上是精神大于物质。换言之,动机和认知是由自己决定的,其他是被决定的。但是我必须用行动和结果反馈持续为决定部分输送信息,实现迭代。而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意义,居然是个变量,更神奇的是,他是可以自定义的变量。 因此,我一直不是一个追求最快解的人,而是追求最适解的人。这也是我自己理解的「心即理」。这件事情在 2018 - 2021 年,给我们的经营带来了很多困扰,在于当对话对象和我的世界观和组织角色差很多的前提下,很容易就产生隔阂,甚至传递出错误的信息。这是当我说需要具备「调频」能力的时候想表达的。 3)对错和选择 因为意义大于结果,所以我一直以来的理解就是,世上本质没有对错,只有选择。比如「世界观」是选择,「道德约束」是选择,「生活方式」是选择。 因此有了制度的存在,「制度保障下限」。因为选择背后其实有「得」「失」两面,而且选择的不确定性是敞口风险,走向无序和熵增。「绝对的选择自由」大概率也会对绝大部分普通人造成毁灭性打击,其实人类组织会形成「制度」也是选择的必然结果。 所以,我对「对错」的定义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对意义进行初步固定后,做出的选择而带来的结果是否起整体正向促进作用。 4)科学和常识 逐渐进入到务实部分。很多人知道,我特别反感一个词叫:Common sense。在我的认知里,常识只是建立共识的捷径,一个人一旦对常识形成依赖和惯性,长期思想其实非常的不健康,一定会导致丧失独立性,丧失判断力,进而丧失迭代能力。这里的 Common sense 包括了很多,例如 Methodology,Framework,Principle 以及 Best practice。 这里提到的科学,可以理解为是对常识的解读和吸纳。所以,我其实压根不反方法论,相反,我非常积极的支持我们借助于对现成 Common sense 的研究和解读,形成自有方法论。我自己也经常借助自我解释过后的 Common sense 帮助一群人去快速建立共识。 这里也不得不提及「调频」的重要性,因为沟通对象决定了是否应该使用常识作为工具。但是我比较相信:科学是「依据」,常识是「工具」。 5)创造和自我迭代 我是一个喜欢创造的人。但是创造意味着先发,先发和试错其实都意味着会走弯路。抛开命运不谈的话,需要具备几个先决能力:高纬假设,中纬构建,低位预设,勇敢尝试,接受失败,持续迭代。 高纬假设:从本质层提出假设; 中纬构建:从规律层拟定策略; 低位预设:「术」 的层面降低对自己假设和策略的自信,但 「道」  的层面保持对学习能力的自信,以持续保持开放的心态; 勇敢尝试:似乎总有地方没完全想通,那是因为你不懂;如果已经找不到信息输入了,就先下场干了,再做下一轮判断; 接受失败:对犯错「敏感」,要关注自己是错在「术」上,还是「道」上。错就错了,错了就迭代自己,每个人都有「不全对」的部分,不要陷于错误,而要沉迷于改进。 展开下持续迭代。迭代需要经典 PDCA 循环,持续的收集信息,复盘,重构和实施。把自己当操作系统用,掌握自己的基本操作指南,踏踏实实苦活累活全干完,迭代过一两次之后,面前才会出现一条捷径,叫「学习」和「协作」。 其中,也包括在信息收集部分可以不完全依赖自己,而可以交给历史和世界。阅读,与他人的沟通,对世间现象的观察解读和预测。但一直在我的理解里「行万里路」是基本盘,「读万卷书」是为了加速。 结合我前面的名词解释,在寻求最适解的路上持续提升加速度就是自我迭代。 6)越简单越难以坚持 这一路上,我发现很多事,开放的去看历史和世界之后,逻辑上的事儿都异常的简单,意味着「知行合一」里的「知」本身并没那么有价值。主要也是因为人这个物种本身并没有什么改变,规律也没有改变。 比如,当你已经能洞察很多幸存的必要条件而筛选掉偏差的时候,就发现,哪怕他是必要不充分条件,只存在时间点的差异,那本质上其实没给你留其他选择,因为早晚要具备,除非你完全否定这条幸存路径。像这条逻辑,就很简单。 但越简单的事情,越难以理解和坚持。因为对我来说,要自我迭代意味着一定程度上要解决内心世界的矛盾和冲突,形成新的自洽。然而,要直面这些已经被处理出来的,异常简单的逻辑造成的冲突,意味着他无法再被解构和逃避。这,是反人性的。 成功的品牌,经典的案例都摆在那,但是多少人学会了呢。一样,做这些看似简单却难以坚持的事情,就有护城河和无法被抄袭的一切。 规律本身其实也没什么价值,但对于规律的理解,贯彻和实施,做到发自内心的理解,和「知行合一」。内里包含了很多对这些反人性的矛盾和两难的处理方式,这些事情,价值连城。

Post of the month

Happy birthday. Fastla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