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其实是一个很喜欢写文档的人。所以,为了节省成本,先写一个我自己和 Fastlane 的介绍,也当一封家书。
目的,链接务虚和务实:
- 帮助建立对于我个人世界观的全方位认知;
- 帮助理解我作为这家公司的决策者做出的价值观和战略选择;
- 持续共同优化相互沟通和公司治理方式;
- 阐述 Fastlane 的 3 年规划和 2022 BP 以及经营目标;
- 存档备复盘;
Lucas
我不是什么知名人士,但我认为思想无价,当然,更重要的还是让大家认识我。
我是一个非常强调从建立自我认知到自洽:也就是持续建立和重构内心秩序并迫使其平衡的人。这里面充满了矛盾和内耗,从现实角度理解,我可能是个有效输出时间比较低的人。
有效输出时间比 = 有效输出时间 / 总时间。
我想,不如先就着一些词汇解释,走一遍我的世界观。
1)哲学是统治学科
首先,我先强调「概念」不重要,因为很可能我的一些用词会不精确。但词,比如「哲学」能快速的帮助建立大概的画像,这人究竟在围绕什么东西自说自话。另,先说明,我自身不是一个成体系的研究过「哲学」的人。
把这句话放在第一段,因为接下来的阐述更多的是围绕这个话题的。为什么呢?因为我对世界的理解,或者说「格物致知」的方式,分三层:
- 现象 / 物理:表现结果,也是我常说的表征指标;
- 规律 / 数学:结果背后的运作机制,可以理解为表征指标的表达公式;
- 本质 / 哲学:运作机制形成的原因,随认知的加深会持续迭代和变化;
然后我发现,本质层虽然是混沌失序且似乎根本无法被直接描述的,并随着认知的迭代会持续演化。但是持续迭代之后,对上两层是真的可以实现降维打击或者换一个词,预测。那不可避免的,对于这一层进行描述和解读的学科会被我当成统治学科。
2)意义和结果
「向死而生」是我信奉的生活方式,“死” 的存在对于我来说,基本上为人生的「结果导向」论画上了句号,我会常在迷失和波动的时候提醒自己,不过分的关注短期得失,而关注「存在」的自洽。
但在我的字典里,紧跟着「向死而生」之后的是「抓住当下」,因为这是联系精神世界和物理世界的行动力来源。所以我表达的意义大于结果,本质上是精神大于物质。换言之,动机和认知是由自己决定的,其他是被决定的。但是我必须用行动和结果反馈持续为决定部分输送信息,实现迭代。而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意义,居然是个变量,更神奇的是,他是可以自定义的变量。
因此,我一直不是一个追求最快解的人,而是追求最适解的人。这也是我自己理解的「心即理」。这件事情在 2018 - 2021 年,给我们的经营带来了很多困扰,在于当对话对象和我的世界观和组织角色差很多的前提下,很容易就产生隔阂,甚至传递出错误的信息。这是当我说需要具备「调频」能力的时候想表达的。
3)对错和选择
因为意义大于结果,所以我一直以来的理解就是,世上本质没有对错,只有选择。比如「世界观」是选择,「道德约束」是选择,「生活方式」是选择。
因此有了制度的存在,「制度保障下限」。因为选择背后其实有「得」「失」两面,而且选择的不确定性是敞口风险,走向无序和熵增。「绝对的选择自由」大概率也会对绝大部分普通人造成毁灭性打击,其实人类组织会形成「制度」也是选择的必然结果。
所以,我对「对错」的定义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对意义进行初步固定后,做出的选择而带来的结果是否起整体正向促进作用。
4)科学和常识
逐渐进入到务实部分。很多人知道,我特别反感一个词叫:Common sense。在我的认知里,常识只是建立共识的捷径,一个人一旦对常识形成依赖和惯性,长期思想其实非常的不健康,一定会导致丧失独立性,丧失判断力,进而丧失迭代能力。这里的 Common sense 包括了很多,例如 Methodology,Framework,Principle 以及 Best practice。
这里提到的科学,可以理解为是对常识的解读和吸纳。所以,我其实压根不反方法论,相反,我非常积极的支持我们借助于对现成 Common sense 的研究和解读,形成自有方法论。我自己也经常借助自我解释过后的 Common sense 帮助一群人去快速建立共识。
这里也不得不提及「调频」的重要性,因为沟通对象决定了是否应该使用常识作为工具。但是我比较相信:科学是「依据」,常识是「工具」。
5)创造和自我迭代
我是一个喜欢创造的人。但是创造意味着先发,先发和试错其实都意味着会走弯路。抛开命运不谈的话,需要具备几个先决能力:高纬假设,中纬构建,低位预设,勇敢尝试,接受失败,持续迭代。
- 高纬假设:从本质层提出假设;
- 中纬构建:从规律层拟定策略;
- 低位预设:「术」 的层面降低对自己假设和策略的自信,但 「道」 的层面保持对学习能力的自信,以持续保持开放的心态;
- 勇敢尝试:似乎总有地方没完全想通,那是因为你不懂;如果已经找不到信息输入了,就先下场干了,再做下一轮判断;
- 接受失败:对犯错「敏感」,要关注自己是错在「术」上,还是「道」上。错就错了,错了就迭代自己,每个人都有「不全对」的部分,不要陷于错误,而要沉迷于改进。
展开下持续迭代。迭代需要经典 PDCA 循环,持续的收集信息,复盘,重构和实施。把自己当操作系统用,掌握自己的基本操作指南,踏踏实实苦活累活全干完,迭代过一两次之后,面前才会出现一条捷径,叫「学习」和「协作」。
其中,也包括在信息收集部分可以不完全依赖自己,而可以交给历史和世界。阅读,与他人的沟通,对世间现象的观察解读和预测。但一直在我的理解里「行万里路」是基本盘,「读万卷书」是为了加速。
结合我前面的名词解释,在寻求最适解的路上持续提升加速度就是自我迭代。
6)越简单越难以坚持
这一路上,我发现很多事,开放的去看历史和世界之后,逻辑上的事儿都异常的简单,意味着「知行合一」里的「知」本身并没那么有价值。主要也是因为人这个物种本身并没有什么改变,规律也没有改变。
比如,当你已经能洞察很多幸存的必要条件而筛选掉偏差的时候,就发现,哪怕他是必要不充分条件,只存在时间点的差异,那本质上其实没给你留其他选择,因为早晚要具备,除非你完全否定这条幸存路径。像这条逻辑,就很简单。
但越简单的事情,越难以理解和坚持。因为对我来说,要自我迭代意味着一定程度上要解决内心世界的矛盾和冲突,形成新的自洽。然而,要直面这些已经被处理出来的,异常简单的逻辑造成的冲突,意味着他无法再被解构和逃避。这,是反人性的。
成功的品牌,经典的案例都摆在那,但是多少人学会了呢。一样,做这些看似简单却难以坚持的事情,就有护城河和无法被抄袭的一切。
规律本身其实也没什么价值,但对于规律的理解,贯彻和实施,做到发自内心的理解,和「知行合一」。内里包含了很多对这些反人性的矛盾和两难的处理方式,这些事情,价值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