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articles from
今年的疫情引发的很多事儿,很有参考价值,敏感的话题可以不谈。商业上,很多行业可以说没就没,服务行业的人员素质和质量日渐低下。可是人们不还是依旧好好活着,甚至少了些虚头巴脑的东西,活的更好了。全球包括中国的各线城市,户外活动开始走向热门,脱虚向实,幸甚至哉! 生活返璞归真,不可否认,消费下滑了。如果能应对不确定性引发的焦虑,似乎纯粹的「生活」质量反而变高了?这些个奇怪的现象,着实让人愈发质疑「商业的价值」。 失速 高速发展的群体意识下,空气中都弥漫着速度和热度,猪也能飞。这件事儿,说来有那么一点点像路径规划。有时候导航去一个地方,走高速路会绕一大圈,可能远个十公里的距离,但总时长可能比走普通公路要快。可是,如果高速限速了呢?塞车了呢?路要怎么选,就要谨慎了。这里头不那么相似的一点,是高速路设计出来就是为了便利生活的,而浮躁的社会到底便宜了谁,很难说清楚。 自从互联网兴起以来,3 年独角兽,5 年 IPO 比比皆是。Financing,是兴奋剂,是高速路。但是剂量和成瘾性,终归会成为一个群体问题,市场经济的规则是优胜劣汰;野蛮生长,伴随自然淘汰,从结果看,谷歌,亚马逊,苹果,微软,百度,阿里,腾讯,京东,字节这些改变时代的巨头还是屹立在风口浪尖。这条高速路也给了很多人机会和加速。但是注意,这里存在的问题,是巨量的资源浪费,以及社会价值观方向的引导。以及,可能出现的高速路的交通阻塞。 基本,伴随疫情而来的,是政策面对「高速」的限速,以及国内移动互联网逐步跨入换机时代,流量见顶带来的「堵车焦虑」。 那么,当前「做难而正确的事情」又来到了台前。问题来了,价值观左右摇摆之下,这个方向到底是不是「对」的?如果把听众换成社会「大多数」生活在不同时代的「普通人」来说,是不是「对」的?我觉得这个问题,可能是个永恒的问号。 但是,转念一想,「正确」又是被谁定义的?我们在向「谁」描述「正确」呢?消费者?股东?团队?自己?如果不用财务数据报表去体现可衡量的「价值」,我们又可以用什么去衡量「正确」呢? 方向 To be finished in this week.
真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2022 的一季度已经结束了,甚至是时候写一些总结了。想想当时写下这两个关键词的时候,脑海里的事物和 3 个月过去后的今天,是否不一样。 当然,要谈「科学」和「人文」,得先搞清楚命题。 2022 年初 年初写下这俩词的时候,是受到 Apple Inc. 苹果公司的启发。Steve Jobs 提到过的关键词是 「Taste」,「Liberal Arts」,这是他的理解范畴内微软和苹果最大的区别,这是个很「人文」的关键词。当然,苹果也是被普遍认知为一个科技公司的,一个由人文驱动的科技公司。这实际上不影响苹果和微软两家公司的「市值」,大家都挺高的。 但是「科学」和「人文」的结合度,一直在深刻的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年初的思考,更多的是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只有在这两个词上面达到了一个良性的平衡,才能发展壮大,基业长青。然而,这个平衡是动态的,不能被描述的。虽然不可知,但是他是需要被作为明确的课题去探索和定义的。所以,我更多想要的是探索我们自己,业务发展上,经营管理上在这两者之间的结合与取舍。 2022 年 Q2 现在,更多的思考反而回到了根源上。一个族群对于「生存」和「发展」的选择,偏战略方向;一个公司对于「文化」和「制度」的选择,偏战术方向;用人单位对于「态度」和「能力」的选择,偏执行方法论。映射下去,有许多话题,择人用人的,时间投入的,优先级判断,业务选择的,应用面不想赘述了。 想探讨的是第一个,哲学层面的话题,所谓的群体哲学统一。从终极目标出发的定义里,「科学」到底是过程还是结果。 再往上抽象一层,我们不妨先聊聊「生存」和「发展」。生存和发展是相互促进的:不能生存,没有发展;没有发展,无法生存。那是否能回答,在这个循环里,我们的终极目标到底是生存还是发展? 从几千年的演进结果来看,我的猜想是历史算是坐实了「生存,生存的动力带动了发展」。不然为什么会有热核危机,会有生化武器,会先有了群落部族,然后有了军队,会有军备竞赛极大的推动了人类的科技发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两千年前就有了这样的论述。 人类的行为,毕竟是群体行为,不是个体行为。人类的反思,也只能是群体反思,个体只能是推进器,没有助力和能源供给,啥用也没有。群体反思只有在群体的意识形态危机下才会爆发。 话说回来,接受了前边的猜想,那么我们就要接受其衍生推论「物竞天择」。在「有限资源」下生存和发展,就一定会有关于资源占有和利用的「竞争」。而且「竞争」决定生存,因此「竞争」带动发展,竞争无处不在,个体与个体,族群与族群,物种与物种,人与自然。所以究其根本来看「竞争」压根是不会也不能被消灭的。 反证一下,消灭了竞争,就消灭了生存作为终极目标的这个假设,因为他作为终极目标完全没有了意义,与此同时发展也丧失了意义,整个社会都会成为伪命题。回归到社会上,你就知道,要实现社会主义,要平等不要竞争,要有序不要熵增和耗损,不敢说远,近几个以百年为计量单位的世代,是不要想了。因为这是一整场意识形态的重构,从 「Own something 的私有化导向」,向「Contribute something 的公有化导向」的重组。把底层逻辑「生存驱动」重构为「发展驱动」,把「有限资源」定义为「无限资源」。这是要重组人类社会几千,几万年的认知,甚至整个世界存在的根基。 转译到今天的话题上,可以描述为「科学」从来不是结果,是为「生存」而存在的「发展过程」,而将「更高级的生存」作为种群长期向往的「人文」结果去被追求的这个过程,从来就是矛盾和背离的。我们的「人文」从来就是「生存优先」,更高级的「生存」是矛盾的。生存的本质是 「Own」,而不是「Contribute」,是通过发展建立竞争,而持续拓宽资源边界的安全距离,这是写在种群基因里的东西。其实,可以产生推论是全面公有制的经济,一定会发展不过私有制经济。弱化了竞争属性的种群,发展必然会落后。 我的核心观点是,这不是意识形态,而是种群基因。我们要用多少法律,去维护「正义」,就意味着,人类这个种群有多少的所谓劣根性。现实的来说,当年的苏联,东德,你可以说是与其他群体差异的生活待遇问题,那么现在的北欧,实现了高社会福利保障,低差异高平等,问题来了,他又贡献了多少「基础科学」的研究成果呢?甚至出生率在下降,老龄化程度升高,种群「发展」在减缓,更多是依靠制度优势,导入和应用「竞争地区」带来的外部资源来实现发展。这些事情,需要我们先意识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真的不是意识形态的问题,是种群属性。 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对私有资源再分配,又通常由战争实现。因此是资源在「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而导致战争。从军事冲突,贸易战,到金融战,人类只是发明了更多的战争方式而已。战争的存在和其本质是没有发生改变的。 这个推论,决定了「意识形态」,「人文进程」,只能作为一个「傀儡目标」,而其本质是「手段」,作为「工具」去推动一个种群追寻「发展」。「人文」从来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最终结果,如果以此为「实质性」最终目标,那么「灭亡」就是下一步。 但是在过程中,需要充分的发挥「人文」的作用,推动「科学」发展。「发展」这个过程,反而才是种群的「历史宿命」,宿命的意义和目标不一样,他是客观的表现。绕完一圈重新说回种群的最终目标,由「生存」而起的「发展」的目的地,似乎只能是「不可知」,就像每个人的人生目的地「死亡」是「不可知」一样。 所有人可以选择的是对待「不可知」的看法和方式,但是「不可知的终局」是这个世界的实质。 结论 只有在核心文化圈,完成了上述意识形态的统一。以最终会处于「不可知,不可达」态的「人文,文化」,或「更好的生存」作为长远的意义目标去追寻,而以「生存」,「竞争」,「发展」作为实体目标,才是持续符合「社会规则」的 Playbook。